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 王慧慧、張媛、劉奕詐鄰居眼中的中國什麼樣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發展前景如何鄰國如何看待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亞太安全架構如何更進一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與鄰國:推動共同繁榮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7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和周邊22個國家的60多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圍繞如何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進行深度研討。
  與會代表認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促進了區域的和平穩定繁榮。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是各國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
  俄羅斯總統戰略研究所第一副所長科卡列夫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強調和平發展道路,與鄰國和平共處,使不同制度能夠共存。以中俄關係為例,兩國在能源、貿易、俄東勃發方面進行了持續的合作,近期中俄海上聯合軍演進一步增強了雙方戰略互信。“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已成為大國間關係的典範。”
  吉爾吉斯斯坦戰略研究所所長蘇爾丹諾夫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新的理念,提出才半年,正在逐步成型。它不僅能使中國的近鄰,而且能使歐洲國家受益,在古老的絲綢之路基礎上構建新的經濟帶很有潛力,將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有國外參會人員指出,需要明確“一帶一路”的起點、終點以及沿線國家,進一步探討與各種多邊機制的關係等問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亞研究部主任陳玉榮說,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各個鄰國也出台了發展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成為各國新的可以借助發展的新路徑,有助於把不同國家利益融合起來,優勢互補,共同應對外部挑戰。
  孟加拉國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木里澤曼認為,美國對亞洲的戰略平衡、地區新興大國的崛起、區域間各國關係的重組以及非傳統安全挑戰的出現,都對在亞太地區建立一種有效的安全架構提出了迫切要求。儘管有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東亞峰會、香格裡拉對話等一系列多邊機制,但亞太安全架構仍未獲得顯著成效,各方很難步調一致。
  與會代表認為,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闡述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這與各國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建議各國應多管齊下增進互信——以機制化建設增強理性互信,以民間交流增進感性互信。  (原標題:中外學者:周邊繁榮可期 互信仍待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zf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