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就是五句話: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有一句很簡單的話,非常精辟,就是“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的糧食安全總目標和戰略可以這麼來表述:立足國內,保證糧食基本供給,適度的利用國際市場,保持糧食供給基本平衡。
  一、我國糧食生產現狀
  
  我國現在糧食生產究竟是個什麼狀況?我們可以自豪的講,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應該是非常不錯的。我們2011年、2012年調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利用暑假期間,對湖南、遼寧、重慶、廣西四個省15個產糧大縣進行了全方面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我國目前糧食單產水平比較高。早稻每畝700斤以上,晚稻每畝800斤以上。第二,糧農從政府獲得的直接補貼在提高。第三,大部分農民對種糧缺乏積極性。調查發現,對種糧有積極性的農戶只占33.1%,沒有積極性的占66.85%,大概三分之二。有人問,沒有積極性,為什麼現在還在種?有一個主要的內在的因素,90.8%的人種糧都是為了自己吃,並不是變成商品去賣錢來養家糊口,是自己吃,都是自給自足,不是商品,只是自己的口糧。調查中,農民願意外出打工的人接近80%,願意在家種糧的只有20%左右。第四,中央扶持政策落實得不太理想。調查瞭解到,中央的惠農政策到位的占34.73%,部分到位和沒有完全到位的占65.2%。第五,政府收購糧食工作比較薄弱。政府坐在那裡等,你願意送過去就送過去,送過去還拿不到現金,糧販很聰明,騎著車子帶著現票子,一家一戶去收,對此,農民積極性很高,因為可以當場兌現,可以省掉運輸費和勞動力。第六,糧農整體素質偏低。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種田的基本上都是文化偏低的,按照另外一個表述,種田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這是我們調查的六個結論。
  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瓶頸及原因分析
  
  糧食安全問題瓶頸究竟在哪裡?主要是兩個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一是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沒調動,二是各級地方政府種糧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由於這兩個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所以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農民為什麼沒有種糧積極性?種糧的比較效益低,種糧不比種其他的經濟作物,種西瓜、辣椒、黃瓜,效益都是種糧的幾倍,再一個是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漲得過快,種子、農藥化肥等等,價格比糧食價格漲得快得多。種糧不如外出打工,現在統計到外面打工的農民工有2.7億左右,一般來講一個農民工在外面打工比種糧效益高三倍。農民做什麼都比種糧食強,種什麼比種糧食強,所以種糧食是最不賺錢的,最辛苦的事情。第二個原因是惠農政策沒有完全到位,有很多該拿的補助沒拿到,還有些該享受的政策沒享受到。第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還有很多地方都是靠天種田,不能做到旱澇保收。
  各級政府為什麼沒有抓糧食生產積極性?以前農業多少有點稅收,取消農業稅以後,對財力沒有一點好處,宣傳動員老百姓種糧食的話,還要花成本。另外,長期以來我國這些種糧的大縣大省都是把種糧作為政治任務完成,不是按照經濟規律來分配任務。
  三、加強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對策與建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基礎在農民,重點在大縣。
  1.儘快按市場經濟規律、科學合理的確定糧食最低收購價。糧食的收購價,今年跟去年比,中稻和晚稻加了3元,雙季晚稻加了5元,這個相當於沒有加,每年的物價上漲指數還不止3—5元,加幾塊錢後抵掉物價上漲指數,應該是降低了,錶面上絕對數是漲了幾塊,實際上是略有降低。這個糧食價格怎麼定來的?是政府一口價,沒有商量的餘地。為什麼定這個價?工業產品價格怎麼來的?按照科學合理的測算,應該是生產一個產品成本是多少,再加合理的利潤。糧食價格不是這麼定的,不是按照生產糧食要多少種子多少農藥化肥,還有水、人工等來計算的。調查瞭解到,在農村要請一個勞動力,特別是到田裡做事至少每天100元以上,還要供兩餐飯和一包煙。現在計算的勞動力成本是38元一天,這是多少年前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如果按100元一天的勞動力成本,種一畝田種一季,7個勞動力要1400元,每畝600元的收益如果算上勞動力成本要虧800元。所以,要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得把這個價格問題解決了,合理測算市場價,究竟要多少成本,把勞動力成本算進去,再保證合理的利潤。我測算的是要200元一擔,才是真正的接近合理的價格。
  2.控制農資價格。制定農資產品的最高限價,保證糧食生產成本不增加;給予農資生產企業以政策支持,包括原材料供應保障、生產補貼、技術支持等;加強農資價格監管,整頓和規範農村市場秩序,嚴懲坑農害農行為。
  3.建立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要調動政府的積極性。省、市、縣、鄉、村種糧食種得多的,應該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給予資助,一般來說,哪個省種糧食種得多,哪個省的經濟是最落後的。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不建立,政府的永遠是將種糧食當做政治任務完成,不是按經濟規律來辦事。
  4.加大對農戶的補貼力度。陳錫文主任提到,由於國家對WTO的承諾,農業補貼不能超過8.5%,有錢也補不出來,現在只能補1000多個億,但把價格提上去就不存在補貼的問題了。怎麼樣來反思這個問題,不能讓種糧的農民吃虧,不能因為受到某些限制,該拿出來補助的不補助,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5.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嚴格執行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土地流轉的三個“不得”政策,不得改變土地的所有權,不得改變土地的用途,不得損害承包方的利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土地流轉服務的管理,要明確流轉主體是農民而不是幹部,機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前提是依法自願有償,形式可以多樣(轉包、出租、入股等),時間可長可短。
  6.惠農政策的到位與落實。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瞭解惠農政策,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折不扣地將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真正感受到種糧的實惠;加大督查力度,對於政策落實不力的單位或個人可給予嚴厲的查處。
  7.加大對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沿海的省份經濟比較發達,對大學生涉農的專業,浙江省12個涉農專業全部免費,湖南做不到,提出過,但沒錢。要有很多具體的政策來鼓勵大家學農,包括鼓勵農業科研,政府對袁院士的超級稻很重視。但是農業不光是袁院士的,還有很多搞水稻育種的,還有很多教學科研單位涉農的,政府都要支持。
  8.大力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要守住耕地的18億畝紅線,種糧要守住16億畝的紅線,到2020年要新建8億畝高標準的農田,堅決遏制“雙改單”現象,大力推廣超級稻和優良品種。改革開放以後很多農民外出打工,本來可以種兩季的改為種一季,這沒有違背國家政策,自己吃糧問題也解決了,但現在要改成種兩季的難度很大,政府不出台政策農民不會回頭,他不違背政策,田也沒有荒,糧食安全關老百姓個人什麼事?如果湖南能解決這個問題,糧食產量還可以提高20%、30%。湖南在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中承擔了23億公斤的增產任務,其中稻穀是41億斤,玉米5億斤,總共46億斤,在全國各省市任務中排第七。
  9.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把水利設施維修好,改造好,建設好,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建立現代糧食物流的信息化流通體系。
  10.恢復和健全各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要儘快形成多元化服務。五個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現在很多沒有歸隊,據統計,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在搞農業技術服務,三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了,還有三分之一通過經銷農業生產資料的來養家糊口。地方政府只能保證三分之一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待遇和運行經費。農業技術推廣屬於公益性服務,國家要保證編製、經費。
  11.大力發展種糧方面的農村產業化組織。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農村產業化組織,都要向種糧方面集中,推進種糧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完善利益聯動機制,讓農民更多獲利。在流通領域,要結合“萬村千鄉工程”,加快建立完善農資流通體系,著力減少流通環節,實行差率管理。
  文/周清明
  (作者系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第二屆隆平論壇上的學術報告的錄音整理而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周清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瓶頸與對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zf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